导读:胡一平 有这样两句话,可以浓缩、展示潍坊城区的自然风光:首阳浮烟,东临沃土,云霭霭连泰沂山脉;襟怀白浪,三转九弯,水泱泱通渤海之渊。 这里说的首阳浮烟,是指潍城东南处的浮烟山。
胡一平
有这样两句话,可以浓缩、展示潍坊城区的自然风光:首阳浮烟,东临沃土,云霭霭连泰沂山脉;襟怀白浪,三转九弯,水泱泱通渤海之渊。
这里说的首阳浮烟,是指潍城东南处的浮烟山。其实,浮烟山的海拔高度只有150余米,与那些大山高峰相比,简直小得没有名气,但它却相对俊秀。更由于矗立在距海岸线只有几十公里的平原地带,这才显得突兀高耸。
自古以来,浮烟山上景色绮丽优美,气象风光万千,茂林修竹掩映,古刹宝塔相连,不但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而且还有久远的历史传承,丰厚的文化积淀。就连“程符”、“浮烟”山名之由来,都有神奇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
因此,优美的风光,变幻的气象,文化的传承,历史的云烟,融会、交织、盘缠在了一起,似乎为浮烟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需要抽象的理顺,写意的剥离,有顺序的一层层展现出来。
紫气东来首阳地 泰沂山脉第一峰
早在八千万年前,华夏大地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也许有着神的赞助、仙的指点,泰沂山脉抢夺先机顺势北上。
在进入鲁中平原的时候,大自然仿佛突发奇思异想,动用鬼斧神工,把一座面积不大,但却秀美纯朴、端庄安详的浮烟山,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同省内其它山峰相比,浮烟山别开生面,以秀气玲珑见长,以绵延舒缓著称。山上植被茂密,藤蔓交错而生,春来百花盛开,秋来郁郁葱葱,山泉流水,百鸟争鸣,古刹红墙绿瓦,塔影巍巍临风,隐隐钟声佛号,会聚芸芸众生。
该山更有一种奇特之处,远远望去,曲径神秘,林带朦胧,终年似有薄云淡雾,时而漫无边际,时而交织升腾,形态似烟似黛,颜色如蓝如紫,故称“浮烟山”。
从地里视角看,这里既是昌潍平原的尽头,又是泰沂山脉的起始。在古代,大禹划定九州的时候,所谓的东方青州,不是特指哪个城市,而是泛指淄博以东、潍河以西的大片地区,现在的潍坊,就包括在当时的东方青州区域以内。
当时,潍河以东,便是胶东半岛。那时的胶东半岛,尚处于断发文身、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时期,更由于隔着潍水、胶莱两河,故同内陆的联系较少。所以,从夏代到春秋的千余年间,人们一直将潍坊地区称为祖国的东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形象记述了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出关的故事,内有紫气东来一语。传说当年的关防将领尹喜,在城楼上观望的时候,忽见东方一带紫云聚集,长达三万余里,犹如巨大的紫色飞龙一般,并且由东向西滚滚而来,故惊喜的自言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
后来,人们将紫气东来一词抽象浓缩出来,约定俗成,广泛应用。其实,按照当时的地理状况进行推论的话,文中所说的紫气东来的紫气,应该来自东方泰沂山脉区域,而浮烟山当数泰沂山脉的东部第一山峰,又经常笼罩着烟雾一般的薄薄云层,称作紫气东来的策源地应该有一番道理。
在浮烟山西南方向,便是泰沂山脉余脉的大片丘陵地带,呈现出一座座馒头似的山头,虽然个头不大也不高,但却浑然屹立突兀挺拔。原来,这是一座座远古时期的火山口,正是它们当年气吞山河的奋勇喷发,才造就了今日的地势地貌。
有的火山口已经开发出来,如昌乐北岩火山口等,那冲天而上的六棱巨石,密密麻麻排布开去,依然保留着喷发时直冲云霄的威猛雄姿,好像突然之间,被一种超然的力量静止了一般,令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
其实,这样的开发,并非人们的有意所为,完全是劳动之余的无意收获。这里原先都是大规模的采石场,当整个山头几乎劈去了一半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而揭开了远古时期曾经发生的某一章节、零星片段。
因此,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再造地势重塑河山,不但造就了浮烟山等美若仙姑的连绵群峰,而且奉献了蓝宝石等人见人爱的珍稀矿产,综合考究,全然一座横贯万古的自然地质博物馆。
先秦文脉积淀厚 文治武略姜太公
既然物华天宝,必然地灵人杰,因此,这里的历史传承极为悠久,文化氛围历来浓重。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曾经驻扎着一个英勇强悍的民族部落,放牧涉猎,垦荒耕耘,演义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古国悲风。
这就是夏朝初期建立的三寿国,为潍城区内最早的辖区建制。数百年间,它与地处寒亭区的古寒国、坊子区的斟浔国、寿光市的斟灌国一起,或联合拓展,或相互征战,豪杰辈出,风生云动,呈现四足鼎立之势,构成了潍坊地区远古时期既错综复杂又互为所用的社会政治格局。
三千年前,周武王成功灭亡了商朝,从此开始了标榜史书的西周大封建。姜太公以功臣之首的地位,封于昌乐营丘,建立了东方齐国。其实,周武王封他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其军事才能,主导对东夷部落的战争。
姜太公果然不负所望,风尘仆仆的到达营丘后,统帅民众,建章立制,扩充军队,开疆拓土。然而,营丘地处平原,易于经营却无险可守,在这里构筑城池,等于是军事用兵上的大忌。于是,姜太公把国都定在了营丘,并将以军队为主的大本营,设在了据此几公里的浮烟山麓。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浮烟山以东平原沃野,蔬菜粮草供应充足;背靠西南方向的连绵群山,属于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军队部署在这里,机动能力强,周旋余地大,进可攻、退可守,加上距离潍河不远,实属兴兵用武、开基创业的理想之地。
从此,姜太公及其后代们艰辛耕耘,扩充实力,运用谋略,成功收复了胶东半岛,占有了东部沿海的大片区域,从而坐拥渔盐之利,国事逐渐强盛起来。当姜氏一姓传承了四代以后,其战略重心向西部转移,为了便于拓展疆土,于是将国都迁往淄川。
仔细研究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齐国早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就制订了渔盐之利、富国强兵,注重发展经济,以此促进军队的建设步伐。
在富国强兵的同时,文化事业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各国文化名人都可以来这里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各种思想观点也可以并存林立,相互竞争,居然达到了百家争鸣的程度。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所营造的学术研究氛围,最早在这里建立起来了。可以自豪地说,古齐国最早的文化源头,就形成于当年姜太公设在浮烟山麓的大本营中。
由于这里文化氛围浓郁,曾经吸引了大批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浮烟山下的望留镇,当年就是著名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播胜地。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亚圣孟子就来到这里讲学多年,培养出了大批有造诣的人才。
孟子教学的内容,不外乎儒家基本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的一套说教,并且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重要的发挥。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他看来,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同时,孟子十分注重民生经济,大声疾呼“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根据这个道理,统治者只有使人民拥有了“恒产”,才能够天下承平,安居乐业。在这样的基础上兴办学校,进行教化,引导人们勤劳向善,就可以造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此构成了仁政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当统治者真心实行这种仁政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拥护,无敌于天下。
在当时,孟子为全国最有名的学者,他能够不远千里,来到浮烟山下教书育人,说明这里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聚集着不少知名学者。因此,当他离去的时候,附近民众闻讯纷纷赶来,苦苦挽留,连道路都为之堵塞。为了纪念这一文坛盛事,人们将这里改名为望留。
平民封侯开先河 建安风骨扬美名
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以后,到了西汉初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浮烟山又一次成为经学研究的传承重地,出现了胡毋生、公孙弘等著名学者。
公孙弘出身贫寒,早年屡遭波折,直到四十余岁时,还在浮烟山上一边牧猪,一边发奋读书,终于以超群的智慧才华成为儒家齐鲁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儒家燕赵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齐名。
仕途上,公孙弘两度拜为朝廷博士,七十岁时才进京做官,七十六岁便成为朝廷丞相,辅佐汉武帝成就了文治武功。此举打破了汉朝立国以来,只有功臣贵族方可担任的丞相职务,成为平民拜相第一人,成语中的“布衣封侯,平民拜相”,便是指公孙弘而言。
在丞相任上,他继承诸子百家遗志,修补焚书坑儒创伤,抢救流离散失典籍,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朝野献书热潮,建立起了由政府和皇宫分别设立的藏书机构,为后世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更珍惜人才,设立太学,首招五十名博士弟子员,编著教材,全面培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官办大学的先河。董仲舒上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汉武帝欣然采纳,又是丞相公孙弘具体领导实施,全力推行,并且加以修正完善,从而构建起了连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指导思想体系。
在此期间,他还忠心辅佐汉武帝,举贤才、尊儒术、办教育、击匈奴、通西域,开源节流,承前启后。在生活作风上,他更是克己奉公,虽然贵为丞相,却始终布衣布被,淡饭粗食,所得俸禄大多资助了学子宾客,以致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两袖清风,去世于任上,堪称封建官吏的清廉楷模。
公孙弘在京城长安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又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准,遗体千里迢迢的运回家乡,安葬于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浮烟山麓东侧。由于墓葬规格很高,故封土高大,俨然一座突兀的山丘,并植以青松翠柏,景象雄浑壮观,为浮烟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运送公孙弘棺木的时候,全是用人抬着,可见运送的队伍相当庞大。吊着棺木的,是熟铁打就的链条,经过了几千里路的奔波,到了浮烟山麓的时候,链条突然断裂,于是便在链条断裂的地方下葬。令人惊奇的事,链条断裂的地方,也恰恰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古文化中,人们将天上的三台之星象征为朝廷里的三公,而丞相又是三公之首,因此,公孙弘墓称之为“麓台”。从此,麓台一名便被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后来,著名的麓台书院之名,便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这里属于北海国领地,著名学者孔融任北海相国,文人徐干也在这里教书授徒。标注史书的建安七子中,北海便具其二。后来,弥衡等专程来访,还有郑玄大师的经学研究等等,致使潍坊大地上精英荟萃,人才济济。
当年,这些古代的文化精英们经常汇集于浮烟山麓,在观赏美景的时候,祭奠公孙弘这位逝去的大师,同时针研时弊,著书立说,或含蓄委婉赋诗抒情,或锋芒毕露慷慨悲歌,形成了影响当代、启迪后世的建安风骨。
尤其在教育上,孔融更是不遗余力,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在管辖的所有乡村中,都建立起了学校,形成了乡有庠、村有序的教学网络,力度之大绝无仅有。使潍坊的教育事业一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时的浮烟山麓,便成为重要教育基地之一。
铁骑逐鹿燕太子 诗祭麓台状元公
南北朝时期,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率领铁骑逐鹿中原,于公元400年即皇帝位,建都青州,浮烟山一带便属于南燕国的版图。
史称慕容德博览群史,多才多艺,在浮烟山麓建立一处学宫,为的是培养人才,励精图治。后来,南燕国的太子慕容超,就曾经来到这里,并且在公孙弘墓旁结庐读书,发奋学习,后来继承了皇位。所以,麓台又成为当地人泛指读书人及读书场所的代名词。
元朝时,汉人张起岩考中状元,为汉族人争了一口气。辞官以后,他专程前来,凭吊祭奠汉丞相公孙弘。
当时正值八月中秋,清风徐徐送爽,白云悠悠南下,张起岩登上麓台以后,但觉心旷神怡,天宽地广。台上台下松柏成林,墨绿如染,微风一吹,或婉转进言,或浅吟低唱,细细品味妙不可言。
尤其入夜时分,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远近景物轮廓分明,上下律动银辉荡漾,四周场地万籁俱寂,似有读书之声隐隐入耳。此时此刻,人生往事,悠悠情怀,都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面对此情此景,张起岩写下七律一首。
“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从此以后,人们将麓台秋月,定为潍州八景之一,成为文人学者们怀古探幽,抒发情感的绝佳之地。
张起岩不但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元文宗延祜二年(1314年),朝廷首开科举,张起岩状元及第,步入仕宦生涯,先后担任过安丘县令、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御史中丞,辽、金、宋三史总裁等许多重要职务。
他的一生中,有相当长时间主持国史编修和辽、金、宋三史的编撰。由于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尤其熟悉金、辽典章故实、宋儒道学源委,加上殚心竭力,一丝不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承前启后的巨大工程,被人们赞誉为元代之司马光。
张起岩还是一位著名文学家,才思敏捷、文笔优美,一生留下多种文集,如著名的《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等。由于他对汉丞相公孙弘非常推崇,多次到麓台祭奠揽胜,从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告老还乡立书院 不拘一格育人才
明朝中叶,吏部尚书刘应节告老还乡后,立志效仿公孙弘,致力于家乡教育,培养人才。
历史上的刘应节文采武略,赫赫有名。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他考中举人,并且名列第一。嘉靖二十六年高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刘应节的崭露头角,得力于一次特殊使命。当年,蒙古大军南犯进逼京城,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嘉靖皇帝欲派使者到军中慰问,但大小官员无人敢往。
关键时刻,刘应节临危受命,冒九死一生完成使命,可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后担任军职,屡立战功,升任都御史后,奉旨巡抚辽东,以果敢的举措和斐然的政声,赢得朝廷一片赞誉,并在短短几年内训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队伍。
不久,他又取代名将谭纶,总督蓟州、辽东、保定三地军务,成为蓟州镇总兵戚继光的顶头上司。这一期间,两人精诚合作,情同手足兄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确保了大明朝的安全。
根据历史记载,刘应节不但属朝廷重臣,而且还是万里长城的设计修建者,我们现在旅游时到达的长城景点,也就是长城上那些砖石修建的雄伟壮观部分,都是在他的带领下重新修建的。这次重修工程极为浩大,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长达1200多里,并且在重要地段加筑仔墙、敌楼、烽火台等,其超人的智慧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刘应节还是中国军校的创始人。在担任三关总督的时候,便组建了5处军事学校,专门培养部队军官,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却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便集资捐款,卖地建房,几乎耗尽了自己所有积蓄,终于在公孙弘墓旁,建起了麓台书院,又名公孙弘书院。
这里地处山麓,远离闹市,环境幽雅,风光秀美,格外适宜年轻人读书求学,发奋上进。当时的一些著名学者,也经常来此讲学,成为附近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研究传播中心。
当时的书院,既是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的讲学场所,也是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之地,一般设“山人”主持管理,课程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还有诸子百家、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等。
来此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遂将修贞观南侧凹地填平,建成南屋10间,东屋3间,加上修贞观讲经堂5间,还有洪福佛寺的僧房等,可供百余人学习居住。此后,书院又置学田数十亩,供贫穷学子生活之需。
麓台书院创建于1578年左右,仅仅几年时间便兴旺起来,其后的路尽管曲折迂回,几经磨难,但一直都在北方教育界起着领衔高歌的作用。到清朝初期,书院再一次进入鼎盛。当年,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知潍县时,便多次到麓台书院造访并讲学,还乘兴游览浮烟山,因而对山上的美景情有独钟。
在一次游览之余,郑板桥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提笔写道:“水流曲曲树重重,云里青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据说,当年郑板桥手书的这幅书法精品,一直悬挂在麓台书院的正堂中。
由于书院中倡导多派学者云集,允许不同观点争鸣,学术氛围相对宽松,从而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家,学术精英。清朝进士韩梦周、阎循观等,都曾在这里求学就读。其中韩梦周还是诗书画三绝郑板桥的学生。当年,那副代表郑板桥学术观点的传世名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便是为他而作。
清乾隆二十五年,韩梦周自来安县罢官回潍,与阎循观、阎循中、阎学尹、刘以贵等诸位学者一起,在麓台著述讲学。不少学生千里慕名而来,身居幽静处所,摒绝社会应酬,专心致志读书,所以一举成名的人才很多。
如大学士陈官俊,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之富名冠全国;还有郭守训、刘鸿翱等,皆一时之豪杰。在城外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就高中了两名状元,被人们称为“状元胡同”……
从当年的露台书院,到现在的大学城,已经逾越了四百余年时光。因此,当我们透过历史云烟,洞察时代变化时,充满无限感慨,更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神秘面纱罩神秘 有仙则名话有仙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由于浮烟山风光秀美,气象万千,又据重要地理位置,为昌潍平原的尽头,沂蒙山脉的起始。所以,古往今来,浮烟山不但成为名人大家云游造访之所,而且是佛、道、儒相互融合的三足鼎立之地。
浮烟山原名程符山,细究程符二字,其实大有来历。传说当年八仙们过海寻宝,从京师洛阳出发,各选路径前行,约好规定时间于东方蓬莱海岸集合,地处潍坊的浮烟山便是他们去蓬莱的必由之路。
八仙中的吕洞宾法术高深,自然走在了前面。这天,他乘了一片白云悠悠扬扬的向东而行,一路上欣赏着自然风光,感叹着神灵的造化。然而,在即将进入平原地区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座异样的山峰,上面烟云笼罩,似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不高却大有神韵,整体淡漠却形态优雅。
高高在上的吕洞宾本想雾里看山,但越看越觉好奇,不由得按下云头来到山上。不看还罢,一看便觉得十分惋惜,原来这浮烟山气势俊秀,山石参差,巨岩重叠,谷涧幽深,简直犹如艺人们精心布置的盆景一般。可遗憾的是,山上缺水,树木稀缺,连草都长得干巴巴的,一派发育不良的样子。
看到这里,吕洞宾不由得十分纳闷。因为他非常明白,上苍在创造人间美景的时候,必有思维之脉络,行事之根基,有山必定有水,有云必定有风,如此壮观的造势叠石,可谓鬼斧神工,必有充足的水源滋润其间才对。
于是,他暂停东行,在附近的一个小村中住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寻访观察,这才弄清了山上缺水的原因。原来,古时候山上多有泉眼,汇成几处小溪,导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旱魃,来无踪、去无影,将一座美丽的浮烟山霸住,从此泉眼干枯,溪流断绝,加上少雨,使之变成了一座秃山,就连周围的老百姓都跟着深深受害。
旱魃选择这里,也不是没有道理,正是看好了浮烟山上的淡淡云雾,好用以蒙蔽过路的神仙。也就是说,当神仙们出来巡视的时候,多是从云端向下俯视,看到的当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纱的山峰,做梦也不会想到里面有个旱魃作怪。正是由于这层原因,旱魃的恶劣行径才得以蒙蔽过去。
吕洞宾决定为民除害,前往搜寻旱魃的住处。谁想旱魃十分狡猾,明知自己不是吕洞宾的对手,便像老鼠一样东躲西藏,说什么也不与其交锋。因为他心里明白,吕洞宾此行的目的,是要到蓬莱八仙过海,如果晚了集合的时辰,会受到众仙们的讥笑。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拖延时间,直到吕洞宾离去为止。
找不到对手,吕洞宾也非常着急,看看集合日期已近,对方又不见踪影,如果此时离开,不但附近民众失望,自己亦没有脸面,想到这里,急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突然,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从一乡绅家中借来文房四宝,一阵做法后,匆匆画就一道神符,并用匣中宝剑在上面刻字画押,然后将神符呈放于山峰之中。这道神符威力巨大,自然成为镇山之宝,从此以后,旱魃虽然没有丧命于吕洞宾的宝剑之下,但再也不敢藏在这里胡作非为了。
旱魃惧怕神符,只好到处流浪,不时制造旱情危害乡里,好在他的行踪已经得不到浮烟山薄云淡雾的保护,所作所为经常被过路的神仙发现,弄得灰溜溜的狼狈不堪,无法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因此,附近一带,包括昌乐等地,虽然经常发生旱情,但亦无大旱,如赤地千里的大旱灾很少见到。
浮烟山有了神符的保护,面貌焕然一新,显示出了难以比拟的勃勃生机。清泉耸涌,溪水潺潺,一些干枯了的老树又复苏过来,植被一年比一年浓密,野兽开始出没,到处鸟语花香。几年之后,便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正是有了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人们才将故事里的“呈”字和“符”字浓缩提炼出来,把此山称之为呈符山,也就是纪念吕洞宾将神符呈放于山峰之中的意思。
后来,山名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演变,人们在同音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呈符山写成了程符山。当年吕洞宾作法画符的那个村庄,也随之称之为程符村。
三教合一佛道儒 传承文化美名扬
浮烟山既然是一座仙山,自然就少不了佛、道、儒三家的踪迹。春秋初期,姜太公在这里开创了齐文化的源头,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后来,这里成为儒家学说齐鲁学派的中心地带,公孙弘便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自从他埋葬在这里形成麓台以后,浮烟山更是名声大振,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之山。
百余年后,佛教西来,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广泛传播,无论从浮烟山的自然环境位置,还是从所处的文化地位来看,都会首当其冲。然而,由于历史久远,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历史记载,故暂且不提。
最早在浮烟山上修建庙宇的,并有明确历史记载,当属唐代时期就已经有的洪福寺。至于该寺是唐代所建还是唐代以前所建,已经很难仔细的考究论证了。
到了金代,统治者尊崇佛教,大定三年时,洪福寺得以在原先的基础上重修。关于这件事情,史料中记载的比较翔实,不但有重修的时间,而且还记述了当年主持重修的一位名僧——徐真,还有朝廷关于重修的批复过程及《重修洪福院记》的碑文为证。
透过这些历史记载,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洪福寺的规模与盛况,终日香烟缭绕,不时经声佛号,绿荫红墙碧瓦,拜者熙熙攘攘。到明代洪武年间,大量移民来到潍县,有人便在洪福寺旁建立村落,后来扩展为两个村庄,以寺的方位作中心,取名为东寺村、西寺村。
浮烟山成为仙山原因,与道教大有渊源。因此,道教当仁不让,早早便来到山上安营扎寨、建立道观,传播天师法术。最早见诸于记载的,便是宋朝时建造的修贞观。纵观北宋的历代皇帝,大多信奉道教,以致朝野上下数度掀起修建道观的热潮,修贞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动工修建于山上的。
修贞观建成以后,大约兴盛了近百年光阴,后来金兵大举南侵,又经历靖康之变,北方一代并入金国地盘。经过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曾经盛极一时的修贞观化为一片废墟。
金大定年间,一名叫做赵尚古的人看破红尘,立志清修,于是来到浮烟山麓台处建立茅舍,一个人住在里面研读道教经卷。后来,他又拜著名道教大家——长春真人为师,经其引导点拨,道术越加精深,经过几年云游,便常驻下来传播道教,开始招收道徒弟子,导致不少人追随其后。
在行事方式上,赵尚古很有自己的特点,带领弟子们不但修炼道术,而且因地制宜,开荒种地。由于辛勤耕耘收获颇丰,所产粮食不但满足了自身所需,还经常拿剩余部分接济附近村民。其后,赵尚古在此基础上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蔬菜、栽培草药,并修建渠道,引浮烟山上的泉水灌溉农田。
说来也怪,凡经他手种植的作物,仿佛沾染了仙风灵气一般,生长得格外挺拔茂盛。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纷纷效仿,不断改进种植技艺,并且互相帮助,把耕种劳作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乐趣看待。不出几年时间,村民们几乎全都富裕起来。
俗话说:刮下春风下秋雨,有了民意支持的基础,赵尚古因此发起了捐资重建修贞观的倡议。倡议贴出以后,反响强烈,应者如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许多人还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于是,他们绘制了图纸,找来了工匠,首先建起了中心的一座宝殿,进而塑了圣像,彩绘了壁画,使之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当整个工程完工后,专门请著名道人——清河真人题写了观名。
刘应节建麓台书院时,原来的修贞观已经坍塌。于是进行重修,并将位置西移到现在所处的部位。据史料记载,当年重修的修贞观十分壮观;内有玉清、上清、太清三重大殿;院内植被茂密,树木繁多;尤其几株千年银杏,树冠庞大遮天蔽日。还有许多历代石碑,均立于大殿之前,显示出浓郁的道家气息,成为浮烟山上一大景观。
由于,佛、道、儒在这里都有很大影响,故在庙宇建筑中明显反映出来。在浮烟山东北麓,也就是现在的董村一带,曾经建有一处“三教堂”祠。里面融三教为一体,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孔子的塑像,受人祭祀和朝拜。
尽管三教堂祠的规模不是很大,但说明了当地人对三教合一的重视程度,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浮烟山也可以称作三教之山,为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网讯(记者唐小英张宝芹报道)7月13日—14日,山东雨林教育正一文化平台组织的军旅国学亲子体验营在浙江杭州无...
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老鼠记者 漫画版》新书发布会圆满结束
《图灵奖获奖科学家漫画系列》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明清小品”新书发布会在202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
《玄奘全集》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莫言文学艺术馆在高密启用
中国中药谷团队要向毛泽东同志学习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预见会活动圆满结束
履职尽责有作为 文化惠民赢民心 ——记潍坊市人大代表、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李咏梅
穆 陶: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十五)
“山东”和“山西”都有“山”,但这里的“山”,指的是什么山?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二十二)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老鼠记者 漫画版》新书发布会圆满结束
《图灵奖获奖科学家漫画系列》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明清小品”新书发布会在202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
《玄奘全集》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莫言文学艺术馆在高密启用
中国中药谷团队要向毛泽东同志学习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预见会活动圆满结束
即便是外国的总统也同样如此,你得步行进故宫。当这个禁令已经像常识一样被大家知晓的时...
人民,在习近平心中重千钧。春节前夕,疫情蔓延。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
早期服用能控制病毒吗?早期服用会有好处吗?答:目前还没有这么详细的研究,因为我们只是在武...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
编者按:山东潍坊自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特别是数个朝代的状元文化已成为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