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十五)

2020-07-12 22:18:14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 胡一平 第十五章 源远流长——科举大浪淘沙千古群英多栋梁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而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不但

 胡一平

 

第十五章

源远流长——科举大浪淘沙千古群英多栋梁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而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且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和借鉴。

当年的西方文官制度,在最早的时候,当然是亲族封建,就像中国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社会那样。还由于西方国度的零星性,从而导致这样的社会制度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后来西方的文官制度也开始了任命制,就是君主们凭着个人的喜好提拔和安排官员。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不尽人意,体现出来的弊病简直太多了,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正常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陷入走投无路的西方各国朝廷,终于到了必须彻底改革的十字路口。这时他们才发现,中国具有竞争选拔特色的官吏制度,比起他们的任命制度来,似乎更优越一些。特别是中国支撑官吏选拔的科举制度,自然成为他们研究参照的对象了。

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近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应是汲取了中国管理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所蕴涵的合理内核和竞争精神。如儒家提倡的有教无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等理念,传到西方去当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具有如此之多的优越性,因而成为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制定文官制度时借鉴的蓝本和学习的样板。

应该特别指处的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充满竞争精神、平等意识的科举制度,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现象,是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进步。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用官制度,特别是对自汉代开始实施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之际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度,起到了推陈出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说,不亚于用人制度的脱胎换骨,从而促使中国古代史这艘大船,平稳安全的向前航行。

科举制度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便是通过制度化的建设,给广大商贾绅士和平民百姓们一个得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论是谁,只要他拥有这方面的志向和天赋,并且始终不渝的刻苦磨炼,就可以通过科举的阶梯而直接进入仕途。也就是以自己的才学,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考试出人头地,进而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实际上是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和条件。

所以在王寿彭看来,当年、也就是从隋朝时期建立的中国科举制度,从出现的那天起,就在华夏大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一直延续了一千余年的时光。这么长的时间,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时期。可以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可谓无以复加,并且成为常态,深深扎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高中状元的王寿彭还意识到:到了自己的这一时代,这种奉行了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这次癸卯会试过程中表现得红红火火,参加的人数似乎也比历届更多。但却已经是夕阳西下的回光返照了,也意味着现今的社会现实,科举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能够际遇得上,真是三生有幸啊。要不然的话,自己过去那些所有的努力,恐怕就要白白的付之流水了。

此时让王寿彭极为想不通的是:现行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好?前后一千多年来,整个社会不就是以此来稳定和发展的么?当然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动荡和波折。如每次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疾风暴雨式的血腥时期。然而即使是改朝换代,也没有能够动摇科举制度的根基。

过去王寿彭曾经仔细的研究过科举制度,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几乎都与科举制度有着重要关系,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有的甚至高中过状元。如被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特别是家喻户晓的三苏,即苏洵、苏辙和苏轼,都具有进士的头衔。还有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更是当年夺魁的一代状元,王寿彭格外喜欢他所做的诗词了。可谓自然清新,淡雅有味,简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对于科举一词的由来,王寿彭研究的也是十分透彻。最简单的顾名思义,即是分科推举举人的意思。汉字里面的“科”,是考试所设不同等级与类别的划分;“举”则是选拔与使用的意思。同时他也意识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到自己中状元时已经一千三百余年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既涌现出了大批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但却又几乎耗尽了亿万知识分子的勤奋与心血。具体到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的来看历史当然是前进的,正是千余年如一日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由此所形成的科举文化,堪称已经成为推动华夏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系统。而人们推崇和向往的科举状元,则是这一庞大文化系统中最高的顶点和靓丽的标志。然而自己成为顶点和标志,也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进入到上层社会之中了,从此以后,将要展开的必定是从成功走向成功的一条金光大道。

回首贞观之初,那次天下瞩目的放榜之日,连唐太宗都亲自来到端门前面观看。也就是这一次的亲眼目睹,使他有感而发,喜不自禁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思想起来,唐太宗真是快人快语,掷地有声,不但一语道出了历代王朝看中并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并且成为经常被人们评论或是引用名言名句。

到了武则天称帝时,状元一词才开始出现,因此许多人认为状元一词,是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所创造。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当年的武则天,对于科举何等重视;也正是采取了这些得当的举措,这才实现了唐朝的中兴……然而,要想成为状元真是太不容易了,必须经过县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也就是需要层层过关,并得到皇帝的亲自钦点,才能够登上科举金字塔的顶端。

此时此刻,王寿彭的思路非常清晰,并且对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的最为深刻。在他看来,到了清朝之际,科举制度才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想想当年的清兵入关,华夏大地上遭受了多少灾难。然而清朝的帝王们一旦执政之后,便立刻勤奋的治理天下,不断兴盛的科举制度就体现的十分明显。原本多少励志反清复明的人才学者,几乎又都参加到了充满希望、能够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科举中来。

然而也正是如此,同样派生出了不少的弊端。如程序的高度模式化,参加人数的众多,获得成功人数的太少,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科举考试的独木桥。试想那些屡屡名落孙山的人们,那种莫名的冤屈和艰辛的经历,真是令人太过同情了。这些年来,自己见识了许多许多,可谓历历在目。也正是因为这些,自己才一再的发奋,不住的鞭挞督促自己。在外人看来,好像自己原本的天赋很高,总是取得那种令人羡慕的成绩,然而有谁知道自己暗地里苦思冥想的呕心沥血……

还有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虽然容易阅读和评价,但却实实在在限制了意念的发挥。多少年的不断考试,当然也使他意识到了这点。许多时候,他在书写答卷的时候,就感到颇受束缚;有些不想写上的内容则必须写上;更有篇幅章节的限制,发表起议论、建议来又不能够尽兴……可他还是意识到,即使这样的做法有着不少的弊病,但实施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仍然不失为发现人才、选拔官员、也是人们公认的最佳途径。

俗话说得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不但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王寿彭一生中孜孜追求的真实写照。在这次癸卯会试中,他之所以能够金榜提名,独占鳌头,完全是凭着自己二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这才拥有了扎扎实实的经学功底,拥有了多种社会知识,更拥有了独特的视野,这才在会试、殿试的过程中发挥的无与伦比,可谓非同寻常炉火纯青。

 

这次夺得状元及第,成功拉开了王寿彭步入仕途驾驭人生、报效君王创造辉煌的序幕。此时此刻的他,再也不仅仅是潍县的名人了,而是走向了全国,走进了历史。这就为其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修齐治平,兼善天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演绎的舞台。(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620204535.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