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友们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中国传媒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王寿彭与他的1903 ——探索发现王寿彭中状元的来龙去脉(续二十七)

2020-07-25 18:17:30 来源:中国传媒 编辑:王清机

导读:胡一平 第二十七章 正视潜流——满汉合作掩盖起来的相互斗争 观察1903年这次癸卯会试的话,还有一层也非常重要。此时的大清王朝,大面积的腐败堕落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程度,贫

 胡一平

 

第二十七章

正视潜流——满汉合作掩盖起来的相互斗争

观察1903年这次癸卯会试的话,还有一层也非常重要。此时的大清王朝,大面积的腐败堕落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程度,贫富两极分化也是越演越烈,加上列强们的虎视眈眈,这一切的一切,都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这时的大清王朝,就像一个烂透了的苹果那样,徒有光鲜的外表,透红的颜色,但在实质上,已经快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也就是说,若不是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一班人在里面顽强的支撑着,想方设法的抚弄着,兴盛了二百余年的大清王朝,早就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早就会极不情愿的灰飞烟灭了。

处于这种原因,不但这次癸卯会试更加显得耀眼炫目,而且在参加这次科举考试的士子里面,拥有大量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他们的背景复杂深厚,不但有权有钱有势,而且广有门路和地位。当然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子弟中,也确有不少认真钻研学问,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当年的积极参与,既是要为自己谋得一个出身,更是要为自己的家族赢得荣誉。

这样一来,1903年的科举考试,就有些非同凡响了,不但演绎了空前绝后的激烈竞争,而且吸纳了大量的举子参与其中。同时这次科举活动也可以称得上,是大清王朝行将就木时分的一种回光返照现象,也就是预示着一种旧制度的即将结束,一种新制度将要分娩,正在痛苦的临盆之中。因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癸卯会试的举行,也体现着朝廷在危难之中依然想着要振兴人气、显示存在的努力。具体到行动上,当然就显得规模格外的盛大、气势相当恢弘和热闹了,就像傍晚时分的彩霞那样令人神往。

按照一般人想象,这次科举活动中,所中的进士们多少有点背景才是。尤其是所中的头名状元,至少应该出身于名门世家才得以服众。综观当时的社会上,出名的才子名人并不少见,但他们多为大家权贵之后,加上才华出众,追随者甚多,很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认可。再者,他们有的是钱财,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权势、门路和靠山,加上早就拥有的才华横溢,不论是出镜率、还是关注度都非常之高。

还有一些人,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经常出入于社会上的公共场所之中,游走于朝廷大员以及社会名流的之间,发表起言论来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很有条理。即使他们本人,也是衣冠楚楚,相貌俊秀,并且表现得风流倜傥,幽默机智,一副阔少爷、阔公子的来头。还有一层,他们往往关注天下大事,时常语出惊人,有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这些颇有名气的人物,中进士、中状元的呼声一直很高。

1903年癸卯科举中,还有几种势力也是搅和在了里面。这些势力虽然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在暗地里却是十分的活跃,至少偶尔的露出一些端倪。

其中十分重要的两派势力,也是满清一代反复斗争互不妥协的分歧之点,其实就是满汉势力的相互矛盾,以及连续多年的暗中对峙上。也就是说当时的皇宫之内,王族之中,真正手握实权的,大多都是满清贵族。因为他们都是满人出身,所思所想就自然偏重于满人的利益一方。因此他们也希望这次癸卯科举中,能够高中的状元应是一位满族人、也就是八旗子弟的后代。

而朝廷中的那些出身于汉族的大臣们呢?当然是针锋相对,满心里愿意出一位汉族人的状元。因为这样一来,就更容易体现出汉族人在文化上比起满族人来略高一筹了。可以说在这些汉族官员中,普遍的存在这一种意识,虽然屡屡受到排挤和压抑,但却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准,远远的超过对方。

对于这样的关于满汉矛盾现实,尽管人们心知肚明,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说破。所以这样的对峙局面尽管隐藏在水流的下面,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运动着。

因为谁都清楚,在整个大清王朝的统治期间,云卷云舒的满汉矛盾,堪称清代政治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及特征之一了。当年满人入关之后,为了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便采取了屠杀和收买的两手策略。也就是以刚柔兼济的手段,达到了驯服驱使汉人的目的,这才进入了鼎盛时期。可是大多数的汉族官员,尽管在头上拖上一条长长的辫子,但在内心深处,不但没有真正的降服,而且还有一种深深的、触及到骨髓的耻辱之感。

到了康熙执政的时候,便深深感受到了这种不满映射出来的火焰。为了安抚汉人官员的情绪,也为了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他便挖空心思,打出了满汉合作的旗号。其实里面的真实目的,便是想要广大汉人、尤其是做了官的汉人真心实意的归顺,从而做到为了大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这种表面上的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两者之间的互信和平等方面的要素。因为汉人官员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一直就十分低下,也就是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之中。试想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满汉合作,怎么会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呢?当然在这一点上,康熙皇帝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完全白费,至少从表面上看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得到了大大缓解。但在实际上呢?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依然还是畛域严密,无处不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根植于满清皇族心中的根本利益了,也就是他们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遗嘱。也就是说,清廷若是要想延续统治,就必须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防范和利用才行。这些内容,才是他们必须遵循而坚决不能够动摇的核心部分。从这一层面上加以观察,尽管清代中期的满汉民族矛盾,在表面上趋于了缓和与消停,然其潜流一直都没有消失。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也就是进入了清朝的后期,由于长时期的养尊处优腐化堕落,满族人已经没有原先的那种气魄胆略和彪悍勇气了。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满人虽然强悍之气已经消失,但蒙昧顽固之性却一直未改。从此以后的清政府,在其地位上仍然足以统筹全局,自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而真正的实力与人才知识的水平,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其统治的需求了。

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满人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政治能力等,都开始呈现出逐次退化的现象。因此到了1903年之际,面对内忧外患的叠加现象出现,就一览无余的向世人暴露出了满洲统治者的种种不适,最明显的便是针对世界趋势的应对,可谓相当不智。

即使在国内大事上,不仅未能及时化除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全力挽救和巩固所谓的满汉联盟,反而倒行逆施起来。最为明显的标志,便是他们开始在清廷中枢权力的设置上,规定了满一汉二的权力架构。也就是在同样的高级职务上,设置满汉大臣各一人,虽然是同样的职务,同样的职衔,但满族大臣则高出一等,为实打实的一把手,汉族大臣呢?则只能是屈居二把手。还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极为高妙,是确保满人统治一脉相承、不至旁落的有效手段,所以实施起来自信满满,愈演愈烈。

期间发生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经摧枯拉朽,不但动摇了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无疑也成为晚清满汉官僚集团势力消长的关键之点。在这期间,以曾氏为首的湘军将帅在平定内乱中功勋卓著,逐次掌握了地方大权。但这也导致了清廷对南方汉人军政集团的忧虑和惧怕,因此针锋相对的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在这一时期内,为了确保满洲贵族的绝对权力,皇族实力充分动员起来,干政力度空前提高,历史上第一个皇族政治高峰就此形成起来。到了同治皇帝时期,大清王朝就等于开启了亲王政治的模式,并一直延续到了整个朝代的灭亡。这样一系列的政治风云,就必然伸引到科举制度上来了。

对于晚清政权来说,这一时期内需要重点加以表率的,就属于它的文化思想领域了。也就是他们既要做中华传统意识形态、即儒家文化最坚定的捍卫者,又要引进西学里面的某些内容、即科技制造等方面的使用等,这样就有了为主为次之分,为里为表之别。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清王朝才制定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施方略,并且一步一步的加以实施。

从后来的发展看,他们的这一思维观点,对于强化大清王朝的统治,应该是有所作用的。也就是说,对于这样一个外族统治王朝,任何与触及儒家内核的变革,都会导致危险的出现,甚至是全面的覆灭。因此他们在废除了科举制度之后,其覆灭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的随之降临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1_副本.jpg

胡一平,出生于1953年,山东潍坊市人,作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潍坊学院客座教授,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创作。主要著作有《兵圣全传》、《郑板桥诗书画精品集》、《追溯潍坊文化源头》、《潍坊五千年》、《古代潍坊十大爱情故事》、《一代名相——公孙弘》、《中国·潍坊》等书籍。并且在电视台、多所大学及网络上有《传统文化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当前栏目:文史博览
内容导航
最新文史博览
猜你喜欢
  1. 时政
  2. 国际
  3. 财经
  4. 教育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
相关专题